山东省哪里有戒网学校
山东省哪里有戒网学校?新型大脑毒品泛滥,孩子是重灾区:父母真的别再放任了!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类疾病,前几天,一则重磅新闻:6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并通知世界各国将此病症纳入医疗体系。也就是说,现在过度沉迷游戏,算是精神病的一种了。不仅如此,网络游戏有两大特点,是成瘾机制:开发者为了让你沉迷其中,会设置成瘾机制;第二是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可以说,沉迷网友游戏现象,就是“新型大脑毒品”的泛滥,而对象,就是孩子。
事件一出来,网友们都沸腾了。
“我玩得好好的游戏,怎么就成精神病了?”
“什么破标准啊,我不就是玩个游戏,现在就给整成精神病了?”
我想起两则新闻报道。
个是钱江晚报的报道。一个22岁的年轻人,从小就喜欢玩网游,到了高中,更是沉迷于此,经常逃课到网吧通宵打游戏。
索性退了学,到杭州来打工。说是打工,其实是为了脱离父母的控制,更加爽快地玩游戏。
他向父母、亲戚和高利贷借了6万块钱,租了一个小破房子,买了台电脑。从此每天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去找工作,吃饭点外卖,足不出户,完全隔绝与外界的一切往来。
在这个出租屋里,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玩游戏、点外卖、睡觉,晨昏颠倒。
2个月后,出事了。
朋友家人怎么也联系不上他,于是找到了他住的出租房,还报警了。
到地方,打开房门一看,惊呆了,一股恶臭味扑面而来,这个年轻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床单已经湿了,看起来是尿臭味。
身旁是一台亮着的电脑,电脑还在游戏界面。再看看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黄肌瘦、神志恍惚。
送到医院,更让医生惊讶的是,他屁股上居然仗着褥疮!你要知道,褥疮是瘫痪长期卧床的病人才可能患的,在正常情况下,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保持一个动作压迫皮肤十几个小时不动,才可能长褥疮。
我几乎可以想象这个年轻人这两个月的生活:每天吃饭点外卖,毫无作息规律,饿得受不了了就吃,困得受不了了才睡,其余时间全部玩游戏,精神高度集中,同一姿势一动不动,导致下半身血液流通缓慢,发麻,生褥疮,以至于大小便失禁,拉屎撒尿全在床上。
但即使如此,他还能沉迷在游戏中。得上瘾多深,才能做到这样颓废啊!
这个年轻人的出租屋,一床被子,一台电脑,玩游戏玩得撒尿拉屎都直接在床上解决,而不想动。
第二个新闻是在网易看到的,一个13岁小孩喜欢玩王者荣耀,非常痴迷,放学回家后就捧着手机玩,成绩直线下滑。
孩子父亲看到后,很生气:“爸爸身体不好,赚钱养你供你读书,你要好好读书。明天要考试,今天晚上就不要玩游戏了。”
张先生把手机从孩子手里收回来。孩子一声不吭,走到阳台,突然就跳下去了。吓死张先生了。
“幸好楼层不高,下雨土地也湿的,但也受了重伤。”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一醒过来,手术都还没做,就问张先生要手机:“快给我,我要玩游戏!”缠着他要钱买装备。
很多人说游戏不会成瘾,只是玩玩而已,那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游戏成瘾的人是什么样子!你见过游戏玩玩而已,把自己玩成大小便失禁的吗?你见过游戏玩玩而已,以死相逼让爸妈买游戏装备的吗?
很多人说赌博也只是玩玩而已,结果呢?很多人说吸毒一开始也是玩玩而已,结果呢?无一不上瘾,无一不为此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所以,我非常认可世卫组织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类疾病,极度痴迷游戏的人,和嗜赌吸毒者一样,他们生活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意义,沉浸在虚拟世界或药品中,靠着它们获得一阵又一阵快感。一旦这种快感消失,就又不得不继续沉迷,以寻求新的快感。
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最浅层的虚拟快感,没有任何内容。他们也必须依靠这种快感才能生存下去。恕我直言,这就是成瘾,就是精神类疾病。
喜欢玩游戏并不等于游戏成瘾
有女性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听说世卫组织把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类疾病了,我孩子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玩一把吃鸡游戏才睡,这算不算成瘾啊?”
我回复她:“不是所有喜欢玩游戏的人,都是游戏成瘾者;玩游戏和游戏成瘾,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每天晚上玩一把吃鸡,如果时间不长,没有剥夺他的睡眠和学习时间,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坏,反而缓解压力和焦虑。每天玩一把吃鸡再睡,也未必不可。”
从小我们就喜欢玩游戏,因为能获得开心。玩是天性,是生理需求,是天赋人权。每个人都应该玩,会玩的人,才会享受生活。
网络游戏,大大拓展了我们玩的空间和想象,而且还省时间,不用召集小伙伴,不用专门找场地就能玩。喜欢玩网游,是必然的事情。
但玩网游和游戏成瘾,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世卫组织对“游戏成瘾”的有三条标准:
(1)对玩游戏的控制能力受损。
我看过这样的新闻,一个大学生,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在网吧连续通宵3天上网玩游戏,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最终导致膀胱爆炸。玩游戏到这个地步,就是失控了。
你无法控制你玩游戏的时间、频率;你更无法控制你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不该玩。
(2)游戏高于一切,其他兴趣以及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
在新浪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妈妈被送进ICU,要动大手术,想见自己的孩子一面,可能是最后一面。结果孩子守在电脑面前不愿意走,理由是:“我要玩游戏。”
对他们来说,游戏是存在的意义,游戏是所有事情的最高优先级。手机被没收,被禁止玩游戏,他们是敢去死的,正如上面那个13岁的跳楼的小男孩。
(3)即使导致了负面影响,游戏行为仍在继续和升级。
什么叫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就是玩游戏导致褥疮、大小便失禁了,还要继续玩;负面影响就是玩游戏憋尿憋到膀胱爆炸了,还要继续玩。
另外,要想确诊“游戏成瘾”,行为模式还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喜欢玩游戏的人,都是游戏成瘾者。
你无需过分担心,看到这个新闻就跳起来,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游戏成瘾了,是不是生活产生障碍了?没那么容易的。
“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和视频游戏活动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喜欢玩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
玩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可等闲视之
不过,喜欢玩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等闲视之。
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缺乏基本自律能力,也缺乏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模糊不清的世界观下,喜欢玩游戏,特别容易往沉迷游戏的方向滑下去。
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需要警惕的点就是:沉迷的下一步,就是成瘾。
看到一个新闻,一位孩子,读初中,因为父母让他玩游戏,站在32楼楼顶威胁要跳下去。而他父母,压根没想到会到这一步。
其实他孩子之前不喜欢玩游戏,但父母很忙,没时间带他,于是,就给他玩手机游戏打发时间。
“没关系,就是玩玩嘛。”这是他爸爸的想法。
玩玩而已,到最后,越玩越深,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到晚拿着手机在玩,光游戏充值就充了十几万。
很多人认为游戏只是玩玩,就像玩做迷藏一样嘛。
但很多人不知道,网络游戏是有成瘾机制的。
网络游戏的开发者,为了让玩家越来越喜欢玩游戏,越来越喜欢沉迷其中,会设置成瘾机制,让你不能自拔。
对没有基本自律能力的人来说,例如孩子,例如某些成人,就非常容易成瘾,一旦成瘾,很难戒掉。
所以,对父母来说,孩子玩游戏无可厚非,但作为父母,必须要掌控好给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从一开始就不能纵容他,无论他怎么哭闹。这是责任,更是爱。
对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控制权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在父母手中。
第二:游戏成瘾者,脑部会发生变化。
游戏成瘾的人,脑部是会发生变化的:
首先是大脑的异常灰质体积会变大,成瘾症状越严重,这种体积越大;其次是大脑的左侧岛叶皮层厚度发生变化,成瘾症状越严重,厚度越大;你无须知道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但你必须明白:游戏成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对游戏的沉迷。
游戏成瘾和其它所有黄赌毒成瘾一样,都会带来大脑生理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可逆,尚不可知。
需要父母们警惕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沉迷游戏,慢慢脑部发育会呈现不正常的趋向,这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这种变化不可逆,从小沉迷游戏日后也许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智商、情商、注意力和其他心理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孩子大范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大脑毒品的泛滥。
第三:沉迷游戏极易导致颓废。
为了写这个选题,我采访过几个痴迷游戏的人,他们不工作,不参加社交,也没有任何其它爱好。每天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
宁肯睡短点,游戏一定要玩。
这些人,无论男女,毫无例外地颓废、丧、死气沉沉,要么弓腰驼背,要么形象邋遢,仿佛提不起生活的欲望与激情。
作家李尚龙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毁掉一个年轻人。”
的办法就是,给他一台电脑,一盘游戏,一根网线,再给一个外卖电话,这个人就废了。为什么会废了?
沉迷游戏会打破所有的作息规律。想想你身边那些沉迷网游的人,是否如此?通宵游戏,吃饭也顾不上,甚至连撒尿都顾不上,憋着,膀胱都被憋爆炸了。
更谈不上打扮,注重形象与身材,去健身,锻炼,看书。
虚拟世界的快感,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吞噬着人的精气神。长期沉迷网络世界的人,必然萎靡不振,亮眼无光。另外一个层面,持续的电脑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这同样值得父母警惕,如果掌握不好节奏,你的孩子沉醉在我网游,那这个孩子的青春就废了。在、最值得放飞的年华,活得邋遢、萎靡、猥琐、没有丝毫精气神。这很可怕。
几点建议,给父母的:
(1)无论电脑还是手机,要绝对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天固定的时间(例如孩子作业写完了,表现很优秀等等)才能把手机给孩子玩,并且玩的时间,必须要严格规定。
(2)别因孩子的哭闹和乞求而变得心软,就轻易把手机给他,这不是爱,这是妇人之仁。
(3)想让孩子不沉迷在手游中,你自己必须先做到:不总是低头玩手机,别吃饭时微博微信刷个不停。
(4)多陪陪孩子,去公园,去海边,让他感受到真实世界的美好。花精力、花时间,而不是扔个手机给孩子让他自己玩。
(5)别妖魔化网络游戏,5G时代都快来了,你还坚决不让孩子碰手机,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玩游戏,很正常,但必须在父母的监护和管理下玩游戏。
(6)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多花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