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戒掉网瘾的方法
济南戒掉网瘾的方法,1月8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及其说明,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条例(送审稿)》规定禁止未成年人通宵玩网游、手机将预装保护软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这意味着令很多青少年谈虎色变的“戒网瘾学校”,今后或将被立法禁止。
孩子沉迷网络、沉迷游戏怎么办?设密码、收手机、拔网线这些是比较平和的手段;殴打、电击、送戒网学校、甚至以死相逼这些极端、残忍的手段,怎么会是出自亲生父母之手呢?
因为中国父母怕!
网络上充斥着这样的新闻标题:“长期玩网络游戏猝死”; “为见网友花光积蓄”;“沉迷网络难自拔,甚至提刀砍父亲”;“儿子“走火入魔” 父亲铁链锁身……”
李嘉诚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对子女教育的失败。
对于向来望子成龙,把所有希望都押在孩子身上的中国父母来说,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更让人绝望的了。“他们把自己知道的办法全用了,求爷爷告奶奶,讲道理用暴力,拼尽自己的全力,然而还是拯救不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绝望了,真的真的绝望了。”
孩子有网瘾怪谁?
怪孩子?
来看看有网瘾的孩子都长什么样?
被长辈溺爱、娇生惯养的孩子。
父母强势、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没有价值感,没有快乐的孩子
发现了吗?有问题的到底是孩子还是父母?至少不全是孩子的错。孩子娇生惯养、没有责任担当是谁的错?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顶着父母的权威在孩子面前处处逞强,亲子关系能好吗?生怕一句赞美孩子就骄傲了;教育太麻烦,打骂一顿比什么都有效;为了赚钱把孩子丢给老人;人陪着孩子,心却忙着做微商……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孩子价值感和快乐从何而来?通过对接受网瘾治疗的孩子的分析发现:排名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排名第二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
怪网络、怪游戏?
网络、手机本身是一种工具,工具本没有正邪之分。你一定觉得奇怪,《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数据显示:家里有电脑的孩子,患网瘾的几率,比去网吧的孩子要低得多;发达地区网瘾青少年的比率远低于贫困地区。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网络游戏会直接导致暴力犯罪。
身边也不乏“心大”的父母从小就给孩子买手机、游戏机、PAD,并主动给孩子下载游戏,然后跟孩子一起玩,奇怪的是,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少有网瘾。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奥秘应该是“与孩子一起玩”。
我们的家长总是太过紧张,草木皆兵。曾经言情小说会引发早恋,看电视、追星、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他们忘了自己是也从追星、早恋、逃课、打游戏的争议中成长起来的。
家长们不妨想想,对孩子们会不会太严格了呢?
那是孩子没有得网瘾之前:平时上课不能玩手机、电脑,放假了稍微玩会儿手机放松一下,“整天就抱着个手机,作业做完了吗……”你不分青红皂白地“好心”唠叨可能给孩子贴上了网瘾的标签。次数多了,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好吧,你说我有网瘾那就有吧”。
现在遍地是“低头族”。据统计,我们平均每6.5分钟就要刷一次手机,就算没什么事,盯着手机发发呆也好。我们成年人况且如此,何况学习压力山大的孩子。
家长习惯对于有可能伤害孩子的事物一律采取“禁止”、“杜绝”等方式粗暴解决。压抑久了,终要爆发的。在网瘾未形成之前,给孩子多一些宽容、理解和信任,与孩子一起制定理性的上网、游戏时间。
孩子为什么迷恋网络,沉迷游戏?
因为孩子有父母,却没有理解、没有爱;
因为孩子有钱、有玩具,却没有自己。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生存、温饱等基本需求后,会有被尊重、被爱、被认同的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会产生成长空洞,人变得空虚、迷茫。为了填埋这些空洞,人们不断向外寻找慰藉:物质上的,比如买买买;精神上的,比如寻找爱、寻找认同、自我价值。自我幻化成傀儡,则容易被外物左右。
家长一个冰冷的眼神,足以在孩子心里挖一个洞;“你有小区王叔叔家孩子一半懂事我就省心了……”你的激将鼓励法剜去了孩子一瓢自尊和自信,顺便埋下了一颗自卑、“我没有用”的种子。
现实生活中被剥夺的这些,孩子在网络中、在游戏中找到了。
在网络的世界里,孩子是一个虚拟的ID,不用背负过多的期盼,那里没有道德审判,任性做自己。那里有理解他的快乐与小烦恼的同伴。课堂上分数垫底的问题孩子,在游戏里一路升级打怪,成就感爆棚,在LOL、刀塔里他们是自己的英雄。在孩子心里骚动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和价值。
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注了许多精力和心血,或用力过猛,或不得法,无意中造成了诸多隐性虐待及显性虐待。学困生、问题孩子、网瘾少年很多时候只是症状,而病根却出在父母那头。我们很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我们怕他骄傲,不舍得鼓励孩子;我们防微杜渐,孩子犯一点错就打骂孩子;我们不愿放下架子,孩子要听我们的,要服我们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自我贬低、认为自己是个loser。没有人喜欢失败,而游戏恰好给了孩子掌控感和成就感。
作为家长,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父母言行默化、熏陶出来的。天天在麻将桌上吞云吐雾的父母要求孩子用功学习,TA服吗;对服务员恶语相向的父母要求孩子讲礼貌;自己天天刷手机却要求孩子不玩游戏,讽刺吗?
好好的孩子是怎么毁掉的?著名教育专家郑委总结了一个问题孩子培养规律:“家长在能力和才华上高要求高期望(缺爱),在德行和责任上总包办总满足(溺爱),孩子就基本会成为问题孩子”。
放下焦虑、适当放手;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爱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爱孩子;以成人的方式平等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的孩子今天有网瘾,网瘾戒了,可能未来还会沉溺于色情、甚至毒品。心里有阳光、有爱、有自我的孩子才能真正远离网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