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门诊号仅剩10个,快速预约挂号

在线预约 053158525588

济南网瘾戒除学校哪家

   济南网瘾戒除学校,如果您想时间听到我们在线上的讲座和分享,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加入叶老师线上亲子关系心理教育分享群。

 
  讲座序言
 
  感谢各位家长,今晚来收听我们这次亲子讲座。
 
  讲座之前我有几点想说明: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进行过三场亲子讲座。
 
  结束之后家长们的反馈还是蛮让我感动的,有很多家长提了很多问题,也有不少加了我们的微信来做咨询。
 
  首先我们很感动我们的内容能帮到家长,但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我们的讲座内容过于理论化,因为这跟留学咨询或者其他咨询信息发布不一样,就说亲子关系当中如果我们要讲一些亲子关系或者心理学常识的话,里面有很多理论比较抽象,需要大家去理解的。所以,这样对家长的理解度和现实的帮助度是不是不够大,那我们能不能用更好的方法去帮助家长理解。
 
  经过我们内部的讨论,我们决定采取案例的方法,于是有了这次亲子关系十日谈。
 
  我们将用经典案例的方法来展现,案例的好处就是用故事而不是理论。
 
  在故事当中我们会把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和以往处理过的建议以及最后的效果放到案例中。这样一来,家长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里面的内容,希望这样的方式能给家长更大的帮助。
 
  关于案例
 
  尽管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去展示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是天底下没有一个故事是完全重复的,也就是说家长们的问题不可能由一个案例解决。所以我们希望的是,案例反映出共性的问题,家长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共性的方法,而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
 
  由于和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别,我希望家长在听讲座的时候是重点去关注其共性部分。其实我们今天节选的这些内容,肯定是有大部分共性的部分,请大家不要把目光盯在不一样的地方,说这点和我们家孩子不一样,那点和我们家孩子不一样,不!他一定会有相通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希望把这些相通的东西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第二,关于案例,我在这里想说,我在这里分享的案例都是真实案例改编的,但并不是真实案例。
 
  这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隐私,我们非常重视隐私,不希望用完全真实的案例,因此都是改编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会希望案例更具代表性,因此我们会让案例中有更多相同的部分在里面,所以我们会把案例进行大规模的改编。所以家长听到的案例,像练习题的应用题一样,他不是真实的,但他里面的心理学原理和体现出来的一些事情道理是真实的,这点是我要说明的。
 
  游戏为什么能让孩子上瘾?
 
  游戏上瘾的最有效机制就是游戏能给予孩子及时的积极的正向反馈—— 叶笑凡 《他如何戒掉了网瘾》
 
  咨询到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都会说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沉迷于游戏,也有很多家长来问我,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摆脱游戏,去戒除游戏。
 
  今天我就用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来分享一个孩子如何摆脱网瘾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各位家长能认真听,相信对各位能非常有帮助。
 
  这个孩子叫小丁,小丁的父亲背景是来自一个外省的农村,70后,是中国较早的大学生。小丁父亲他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他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汗水一步一步地考上大学,然后落地生根,到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从一个小山村走到今天。在他父亲的眼里,小丁从小都不算是一个用功的学生。用小丁父亲地原话来讲“孩子很懒,不是很用功”。小丁父亲得出这个结论的比较标准就是他自己。就说跟我当年在村里读书的时候比,我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但是我依然每天保持读七八个小时的书,可是我们家孩子,比我当时的生活条件要好很多,但是一直都不是很用功。这就是父亲对小丁的一个评价。
 
  小丁从小学到初中都不算是特别优秀,读的学校也不算是特别好。他父亲就觉得小丁是不是在国内这种体制下不会有好的前途,于是就让小丁去读了国际高中。
 
  可是小丁上了国际高中的高一之后,就开始慢慢迷恋上了游戏。其实主要打的是王者荣耀,因为王者荣耀这个游戏是需要团队线上作战的,所以小丁从放学开始一直就躲在书房里跟同学一起玩游戏,每天玩游戏的时候时间会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父亲去收手机,但是小丁的反抗会特别的激烈。他父亲是这样的形容,小丁小时候还算是比较听话,但是读了高中之后,对自己的话也慢慢的开始不听了,父子俩为了这个游戏的事情不断地产生激烈的冲突,每一次到最后会发展到说父子两个大吼大叫,小丁会摔东西,会表现得很激烈,甚至尝试过离家出走。
 
  小丁的父亲会跟小丁说,你如果这样子沉迷下去的话,前途是渺茫的,你不会上好的大学就不会有好的工作。
 
  可是小丁的想法却让他父亲非常的气愤,也很无奈。
 
  “我现在衣食无忧,我读个好大学有什么用么?”
 
  “爸爸你落伍了,现在有很多的游戏主播和游戏职业玩家,一年的收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现在玩游戏也能赚很多钱。”
 
  这样的说法父亲当然是不能接受,甚至是更愤怒的,但是拿孩子没有办法。
 
  父亲尝试过强行地收小丁的电脑和手机,但是有一次强行收的时候,小丁离家出走到凌晨三点才回家。小丁的父亲其实虽然表面上很严厉,但是也会担心小丁,内心的恐惧大于前途的担忧,所以也就一直没有采取更激烈的措施。于是,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
 
  当他父亲来找我的时候,孩子已经是经常凌晨两点或者三点才睡觉。
 
  小丁父亲看在眼里,其实内心是非常焦急的。
 
  其实小丁的父亲对小丁的爱是非常深沉的,但是嘴上一直在否定孩子。
 
  尽管小丁和父亲会经常的吵架,但是他父亲跟我说,在小丁睡着的时候,他会有时候会走到卧室里去看小丁睡着的样子,也觉得这时候父子之间是不吵架的,是很安宁的。看儿子睡觉一看就是半小时。
 
  其实他很希望小丁从游戏当中走出来,但是非常无助。
 
  我现在讲一下小丁本人对这件事情的阐述。
 
  首先,小丁他其实是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虽然他总分不高,但是他的数学是非常不错的。其次是小丁很擅长乐高和机器人,小时候玩乐高,长大了参加机器人大赛。
 
  他曾经在初中的时候拿过机器人大赛华东区的二等奖,说明他对机器人的设计还是非常的擅长的,只不过是因为后来学习压力大了,就放弃了。
 
  第二,虽然小丁跟他父亲在表面上冲突很大,但是孩子内心深处很崇拜他父亲。小丁跟我说过,其实每次寒假过年回到奶奶家,他看到整个村里经济条件很差,他爸爸以前读书的房间又小又破,所以他觉得他爸爸真是太厉害了,怎么能从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考到杭州来,然后做下这么大的事业。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父亲是很崇拜的。
 
  但是同时因为崇拜他父亲,他内心深处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自卑: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超越我的父亲。
 
  他内心深处也经常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跟他的父亲一样,正是因为这种崇拜又自卑的心情,所以他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他很希望父亲能夸他,但可惜用小丁的话说,从小到大他基本上没有听到父亲夸过他,这是让他很挫败的一件事情。
 
  他的努力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其实因为努力这件事情是一个没有客观标准的概念。
 
  比方说小丁回家,以前是读一个小时书的,后来读到2到3个小时,那当然其他时间也会磨磨蹭蹭干嘛的,但是他确实比以前读书努力很多。可是按照他父亲的标准,还是不用功的。因为他父亲以前读书都五六个小时,所以在他父亲眼里孩子永远有潜力可挖,孩子永远还没有尽力。所以父亲一直是用否定的方式去鞭策他,但是孩子心理想我的主观能动性已经比以前更努力了,但是我依然没有得到好成绩,也没有得到肯定。所以慢慢的小丁后来就干脆放弃了努力。
 
  这是小丁在初中时候的一个心理状态。
 
  聊完之后我客观的认为小丁自认为的努力的的确确还不够努力,但是确实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尝试着去努力过,由于这种努力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也没有在成绩上反映出来,所以他慢慢的就开始自我放弃了,其实对于玩游戏并且带来成绩严重下滑这件事情,小丁是内疚的。尽管嘴上跟爸爸顶撞,说我以后可以当主播,可以去当职业选手,但是理智上他私下跟我说过,他也知道这条路其实对于他来讲是走不通的,他也知道他需要去好好读书,但是他很无助,因为他没有办法去克制玩游戏的冲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孩子在我面前的原话:
 
  游戏已经是他的一个“心魔”,他知道这是个心魔,虽然很想改掉,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此外,他跟我说,他从小到大父母都很忙,游戏就是他的朋友,是游戏陪伴他成长,因为跟父母交流的少,所以他说让我戒掉游戏对我来讲真的很难。
 
  ”叶老师,你怎么样能帮助我克服这个心魔,我也想跨过去,但是我跨不过去!“讲到这里,我插一段理论:游戏的上瘾机制是什么?
 
  其实游戏上瘾的最有效机制就是游戏能给予孩子及时的积极的正向反馈。
 
  我们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我们人有社会属性,人社会属性的建立,就是我们会非常在意我们在社会当中的积极正向反馈,包括赞扬,包括认可,包括价值感,包括自我认同。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自我认同,他一定是对于他的事情,在这个社会当中外界给他积极正向反馈之后,他才会逐渐的自我认同的,所以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会去追求积极正向反馈。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正向反馈有两个缺点:
 
  ,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积极正向反馈。也就是说如果这件事情你花了时间花了汗水,它并不一定会有积极正向反馈。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正向反馈往往很慢,就拿考试来说,你有可能要努力3到5个月,在成绩上才会有一些小小的提升,而更显著的提升则需要你持续不断的努力一年左右。
 
  积极正向反馈在这个社会当中给你的反馈是来的比较慢的,并不及时。这是现实当中给予人积极正向反馈的两个缺点,不一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很慢,周期很长。游戏正是针对人心理上需要积极正向反馈而设置的。尽管游戏是虚幻的,但是游戏中人获得积极正向反馈的速度是很快的,不同于现实。在游戏的当下,游戏可以通过分数的提高,装备的升级,级数的升级,对手的倒下,以及周围的鲜花或者掌声,随时随地立刻马上的给予你积极正向反馈。
 
  游戏当中你一定能获得积极正向反馈,只要你在打。一个永远打不出关的游戏是没有人愿意玩的,尤其是你只要付出适当的努力,你一定就会得到积极正向反馈。
 
  所以游戏不同于现实,他是给予人及时的正向反馈。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越受到挫折大的孩子,越容易在游戏当中上瘾。
 
  在孩子的面前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一个世界是网上虚拟的游戏世界。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不能受到积极正向反馈之后,孩子就会求助于网上,因为网络的积极正向反馈来的更快更直接更及时。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游戏当中会上瘾。
 
  我们拿小丁做例子,小丁为什么会沉迷在游戏当中不能自拔?
 
  从现实层面,小丁考小学考初中,都受到比较大的挫折,在成绩上他没有拿到过什么积极正向反馈,甚至他也知道是因为他成绩差,所以要去国际高中,在国内没希望了,所以才去美国。所以其实他父亲的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讲也是一个否定。
 
  从客观来说,小丁记忆所及的每一次人生节点,遇到的都是挫折,他并没有获得太多的积极正向反馈。
 
  从他在家庭当中的评价来说,因为他有一个非常高的榜样,所以他在他父亲那里也没有得到过积极正向反馈。也许他进步了一点点,但是在他父亲那里依然是否定居多,所以小丁在他的记忆中,在他的人生当中,现实当中是没有积极正向反馈的,所以他才会去沉迷玩游戏。在游戏当中他是领袖,他在那里获得了积极正向反馈。
 
  所以这才是小丁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
 
  网上给他带来了更大的价值感成就感,他在那里会更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而家长往往会有个误区,就是越是玩游戏上瘾的孩子在现实当中他得到越多的否定。
 
  首先成绩下滑是一种否定,第二父母责怪更是一种否定。
 
  网瘾为什么那么难戒是因为他和现实产生了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的机制就是父母在现实当中越责怪孩子,孩子越想到游戏当中去找到肯定,在现实当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更多的责怪的时候,孩子越要到游戏当中去获得赞扬和积极正向反馈。所以,受到批评越大,挫折越大的孩子越沉迷于网络,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才是网瘾比较难戒的一个根本原因。
 
  解决方案
 
  个措施是清楚和父母阐述上瘾机制,让父母意识到其中父母的问题。
 
  我们曾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在这次谈话中,小丁的父母肯定了小丁客观上事实的优点,记住是客观的,事实的优点主要是两个,个是对数学的天赋,因为他数学成绩其实真的挺好的,哪怕是在年级都是前五的。第二就是机器人大赛。在这种过程中明确的跟小丁说这两个优势我们是看到的。然后表达了对小丁的信任和期望,相信小丁在未来的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成绩提上来的。
 
  先表达肯定,后表达期望。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要把网络游戏上瘾这件事情戒除,我们问小丁是不是同意?
 
  小丁在当天晚上是同意的。在统一的过程当中,我们提出把那个能上网的手机换成老式的诺基亚,就是不能上网,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那种手机。小丁在那个时候是犹豫和挣扎的,但是最后因为上好大学或者获得好成绩,也是小丁的希望,所以小丁勉强同意了。但是小丁在同意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条件:能不能不要一次性全换掉。如果表现好的话,是不是可以每天可以玩一到两个小时。这是小丁当时提出的条件,但是我否定了他的条件。
 
  为什么?
 
  因为我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
 
  每两个星期可以找一个周六让小丁玩24小时,每14天可以玩24小时,就是说在这一天小丁可以从起床八点开始一直玩到第二天的礼拜天的早上8点,24小时,但除了这天之外,剩下的13天是不能有游戏介入的。
 
  当时小丁父母和小丁本人非常困惑,为什么我当时提出了这样的替代方案,用这个方法替代掉每天1到2个小时。我跟小丁的原话是14天换24小时,平均下来每天不止一个小时。所以从平均上来讲,你是玩的更多的。所以小丁欣然的接受了这个替代方案,接下来我们还鼓励小丁去参加了全国机器人大赛,帮他报班。表示说他既然有这样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帮助他重新捡起来。
 
  所以那天的措施是
 
  开诚布公的谈,肯定了他的优势,肯定了他的爱好,表达了对他的期望,然后承诺说每14天会给他一个24小时玩游戏的一个时间,并且让他去参加了机器人大赛。还有更重要一点是小丁的父亲在小丁面前也不算道歉,但是头一次很直观地表达了对小丁的肯定和欣赏!
 
  其实那天让小丁父亲说这话,之前我们有练过,小丁父亲是很不习惯的,就小丁父亲一直是一种威严父亲的状态,所以在排练当中说这种对小丁的爱和肯定的时候,小丁的父亲是觉得很不适应,很说不出口的。但在我的劝说之下还是说了,尽管说的不是很长,但是那天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我觉得那天小丁之所以同意上缴手机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就是父亲的这番话对小丁的打动还是很大的。
 
  最后小丁那天就答应了我们提出的所有协议。
 
  当然达成协议是步,我也认为是相对简单的一步,过程当中其实是非常起起伏伏的。
 
  大概不到两天的时间,小丁就开始出现了反复。不敢跟爸爸去要手机,就去跟妈妈要手机,一开始要手机的方式也很多种多样,有骗的,说老师让我查资料,必须上网搜索,但是拿到手机之后发现是在玩游戏,就被收走;有求的,觉得爸爸不会松口,就去跟妈妈球说要拿手机,或者说要拿电脑;也有发脾气的,一定要玩,不玩就不行。而且过程当中也摔过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小丁的父母坚持着一个原则,这个原则非常很重要:
 
  态度是坚决的,不能给,但是表达方式很柔软。
 
  具体来说,态度的坚硬,就是我肯定是不会给你,但是表达呢不是很硬,不是那种说“不是说好了吗?你要遵守啊不能给啊。”没有说这种话,而是在过程当中就说这是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我们很肯定你,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看已经坚持了三四天了,请不要轻易放弃。表达的时候直接把父母的爱、温情和肯定给表达。
 
  过程当中,可以举一个例子:
 
  小丁说,我就这样了,你们把我放弃吧,我已经肯定申不到美国好的大学了,我就这样了,你们放弃我吧。而父母的回应是,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你申不申到好大学,我们都会爱你,我们都接受你。你能不能有好前途,是你的前途,跟爸爸妈妈爱不爱你没有关系。你就算读不到好大学,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就是小丁每一次挣扎,父母的态度都是坚决的,但是这个话因为事先有排练过,还是非常的柔软的。
 
  终于有惊无险的,小丁等到了第14天,其实父母有担心过那即将到来的24小时,一来担心孩子的身体情况,包括会不会吃饭,会不会眼睛过于疲劳。
 
  但是事实上真的第14天到来的时候,小丁并没有通宵玩24小时。他爸爸告诉我,次拿了24小时的时候特别期待,前一天晚上都很开心,然后拿到手机之后就躲在房间里玩,但是玩到下午就出来吃晚饭了,然后晚上12点就睡了。并没有通宵。
 
  我想告诉大家斯坦福大学有个游戏设计的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
 
  游戏设计是跟人脑打一场必输的战争!
 
  什么意思?
 
  单纯一款游戏的淘汰是有周期的,没有一款游戏能够经久不衰的玩。游戏让人产生上瘾的这个周期是有限的,因为他毕竟是虚拟的不是现实,所以其实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其实是需要不断地换游戏,或者说这个游戏是有周期的,所以当一个人长期不受限制沉浸在游戏当中的时候,其实学生自己会产生反感。所以游戏设计者就是要想尽办法延长周期,也就意味着游戏在不受限制玩的时候,其实孩子是会玩厌的。
 
  那为什么孩子会上瘾呢?因为现实当中没有得到的正向反馈,他必须到游戏当中去找。也就说现实当中越限制,其实对游戏的上瘾性是越强的。所以如果你在孩子要戒除网瘾阶段,每天让他一个小时,其实自控力差的孩子是没有办法成功戒掉的。那你让他平时不玩,找一个时间集中的玩,就会出现小丁这样的情况。当然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有人有可能会真的撑到24小时。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讲,他是撑不到24小时。我不同意小丁每天玩,因为我相信他每天玩,他会越来越戒不掉。
 
  所以我才说你集中一段时间玩一段,但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那什么是治本的?
 
  是孩子在戒除整个网瘾的过程中,家庭要给予他积极正向反馈。
 
  也就是说家里在现实生活中要给他比他在游戏当中更多的积极正向反馈。
 
  所以小丁的父母在那个时候还做了三件事:
 
  除了表达方式变得柔软之外,
 
  第二开始夸孩子,
 
  第三还开始跟孩子表达信任。
 
  怎么去信任呢,其实我在之前的讲座中有讲过,空洞的鼓励并不是表达信任,其实有些语言和行为是表达更深的信任。具体去寻找我之前的讲座,我有提过,这里我就不多赘述了。
 
  其实我特别担心我在分享这次案例的时候,家长只会学习收掉手机,改成诺基亚,学14天只能让你玩一天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只能治标,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有用。
 
  真正要把孩子从线上拉下来的真实的最有效的治本方法就是类似于建立信任感。
 
  跟小丁平等的商量家里的事情,比直接夸小丁的效果还要更好。
 
  为什么?因为跟小丁商量事情,虽然这个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对小丁的夸奖,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造成的是一种极其肯定的效果:父母把我当成平等的人对待,开始相信我,他们开始重视我的意见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亲子之间要去建立很好的关系,的方法就是平等对待,适当放权。
 
  小丁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开始尝试让小丁去订购一些装修的材料。
 
  这个过程中小丁感受到了他父母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是言语上说的我们爱你,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信任。
 
  所以那段时间对于小丁来讲,亲情是很充沛。
 
  他很开心,尽管游戏不能玩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但是他每次要抵抗的时候,父母虽然态度坚决,但依然表达信任,这点也是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他们没有因为孩子骗你而更去否定他,却依然表达了信任和肯定,所以小丁开始愿意在学习和机器人投入时间和经历了,恢复正规。
 
  这个情况持续了四五个月之后,现实当中的积极正向反馈就来了。
 
  ,小丁的期末考试进步很大,他原来是全班倒数的,然后回到了全班前20这样的位置。
 
  第二,小丁的机器人大赛在杭州得奖了。
 
  当这种好消息来的时候,家里的氛围就进一步变好了。
 
  家里一起吃饭的时候开始有笑声,明显不是一开始那种紧张对峙的状态,开始更和谐。
 
  慢慢慢慢的,当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正向反馈到来的时候,小丁对那个虚拟世界就没有那么期望和依赖了。现在小丁已经在美国上学了。小丁每天也依然玩王者荣耀,但是有一点其实我想说并不是说完全不让孩子玩游戏。
 
  在这点上我需要跟父母家长分享,
 
  就是说我们判断很多孩子是不是患上网瘾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我不觉得孩子有网瘾。判断网瘾标准有两点:
 
  点,自控能力,就想玩就玩,想不玩就不玩。
 
  第二点,成绩没有出现显著下滑。
 
  这是你判断有没有上网瘾的标准,有些家长,孩子是正常玩游戏的状态,就带有那种非要戒网瘾的态度,其实是不合适的。
 
  小丁现在在美国,每天也会玩一个多小时的游戏,但是小丁的成绩并没有受影响,这是。
 
  第二就是小丁的专业是跟人工智能相关的,这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
 
  他现在正在准备申请研究生。
 
  第三个也是我认为这次接触当中最大的收获,是他跟他父亲的关系现在变的很好。
 
  这个好表现为他父亲开始习惯性在自己个人生活上或者工作事业上的一些事情,也会去找小丁商量,去问小丁的意见。那么与之回报的也就是小丁也会去跟父亲主动地讲他在美国的想法和打算。
 
  父子之间的这种对话比以前频繁很多,这个我认为是他在整个接受咨询过程中变的的一部分。
 
  总结:
 
  ,如果孩子游戏上瘾,首先我们要去寻找孩子在现实中缺少的东西。
 
  请各位家长不要把孩子对游戏上瘾定为贪玩,定义为懒惰,这样的定义其实不正确。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孩子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现实。要让他在现实当中感受到有爱有肯定。
 
  第二,保证和孩子的亲情账户余额充裕
 
  在咨询过那么多亲子关系的案例之后,我想说:中国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爱,但是不欣赏。所以如果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像个银行账户一样的话,银行账户的余额一定要很充足。其实亲情账户余额充足了之后,不单单是网瘾问题,孩子叛逆青春期、孩子不读书等任何的问题,我们都能有效的解决。那么亲情账户余额怎么充足呢?
 
  最明显的扣余额的方法就是表示不信任,不欣赏,那么增加余额的方法就是信任和欣赏。在小丁的这个案例中,父母跟他商量家里的事情,就是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对待,这是往账户里面存大量的正向反馈的一种行为,能建立非常大的信任。把孩子从游戏当中拉出来的就是在家庭当中建立这种肯定和信任的关系。
 
  第三,帮助孩子在现实社会中搭建积极正向反馈。
 
  找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让他的优势和特长去做事情。做擅长的事情,就比较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积极正向反馈。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当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爱,在现实中又得到了足够的积极正向反馈,那么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现实当中的。
 
  所以能把孩子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的一定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肯定。让孩子摆脱网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长期的过程里手段强不强只是一个手段,他只能治标。
 
  而爱和肯定,积极的正向反馈才是真正治本的。这就像是您跟虚拟的游戏世界在争夺孩子。孩子面临着两个世界:
 
  他在虚拟的世界里面有鲜花,有掌声,有成就,有成功,有虚荣,一个人希望的精神满足感都有。如何让他回归现实,那么,他面对的这个现实世界一定要比线上更温暖。虚拟是假的,是冰冷的。
 
  孩子跟父母的血缘关系和爱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天然优势,只要父母正确地表达,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专家答疑
英雄联盟有网瘾了怎么办?
一般有网瘾可能是太闲没其他重要事情,或空虚或压抑等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了戒掉网瘾,可以培养其他更有益身心的爱好,或多增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多来往多交流,一旦你发现社交活动或其他文娱活动更能让自己快乐并充实,自然就不会依赖网络了。
青少年网瘾严重该怎么戒除?
网瘾影响着许多青少年的身体,思想,前程,甚至是改变的孩子的一生,一般网瘾严重的孩子是家长都没有办法的,这个时候好的办法就是送去戒网瘾的学校。